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完美体育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新闻中心

News

分类>>

复胜资产陆航:实事求是也是一种阿尔法

2024-04-13 03:12:2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复胜资产陆航:实事求是也是一种阿尔法复胜资产的陆航,公开访谈极少(几乎所有的访谈都是和点拾投资做的),但每一次访谈都有让人深思的“金句”。一年前,他提出“买股票的第一要素不是便宜,是稀缺”、“任何行业都是周期性行业,只是周期长短不同而已”;再往前的2021年,陆航提出一个灵魂拷问“买股票前先问自己,两年不交易你会怎么做?”

  过去三年,陆航每一次的访谈也都观点鲜明、直击本质,许多观点都能得到时间的验证。在这一次次的访谈系列中,让我们更清晰看到陆航是怎么说、怎么做的。作为绝对收益目标导向的私募基金经理,陆航在不同市场的风格中,都体现了很强的适应性。

  2020年,陆航抓到了前五大牛股中的四个,包括某上涨十倍的手套龙头。2022年,陆航又在熊市中把握了煤炭和石油的周期性机会,帮助他在这一年的回撤明显小于市场跌幅。

  在2023年是许多私募基金特别难做的一年,整个内外部环境变化很大,导致年初的大部分预期根本无法兑现。好在他有一套止损机制,帮助他最终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份取得了正收益。止损机制是一种表象,底层是陆航有一颗谦卑之心。他始终保持对客观事实股价走势和基本面情况的尊重,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每次判断都绝对正确,也不是去做博弈。作为基金经理,他能做的是守住净值曲线日,国务院发文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,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,包括通过市场化收到增持、回购、加大分红力度等举措。而事实上,陆航也早在2022年初就布局了一批长期回报股东、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公司。陆航很早就发现,分红和回购本身也是美国长期牛市的基础。

  许多人对于陆航和复胜投资,会有一些未必正确的标签。比如说,大家熟悉陆航是因为他在2020年抓住了多个大牛股,就觉得他们是专注成长股的。事实上,和陆航交流越多,越能体会他内心的价值思维。他具有很强的同理心,在谦卑上做到了知行合一,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。他不会什么醍醐灌顶的见解,但总是能把握市场的主要矛盾。他的生活状态也比许多人轻松,几乎没有应酬和过多的客户服务。和我一样,他也是一个健身爱好者。

  我很喜欢和他一边在会议室吃色拉,一边回顾他过去一年投资的得失。也通过每一年的记录,能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陆航。相信通过这一篇篇访谈,能让大家更好的看懂陆航是怎么做投资的。

  3. 我觉得“中特估”不是一种主题投资,而是要甄别哪些类型的公司是真正有现金流的,没有现金流的“中特估”也不会涨

  7. 我觉得,能不能做到止损,也和内心是否真正谦卑有关。我们买股票,不是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

  上一次访谈中也提到我们之前就重仓了传统能源。在2023年5月的时候,这些板块也出现过一轮调整,股价跌到了我的止损位。我就卖掉了部分仓位,去追了光伏、电动车和算力,重新拥抱了赛道投资。当时在6月份我们也赚到过一波钱,没想到后面赛道股又出现了调整。于是我在2023年产品年度收益跌到了0附近后,做了止损。刚开始止损的时候,面临很大的渠道压力。大家会想,怎么你们刚切换投资方向没多久,就卖掉了。

  不过在我止损之后,这一批股票出现了更大的跌幅。如果在那个时间点没有止损,会让组合陷入年度亏损的“坑”。到了2023年9月,我再一次清空大脑,把此前大幅减仓的传统能源重新买回来,同时加入了其他更多红利资产,也帮助我们在去年最后实现了正收益。包括2024年开局,我们也是赚钱的。

  这也是我们和不少同行业绩上拉开差距的地方。我身边很多朋友和我说,感觉我们预判的能力也不是很强,但业绩却比大家想象得好一些。这里面的关键,就是愿意自我反思和纠偏。如果因为自己看错,让一个股票亏了50%,才会对净值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。

  我做投资一直很喜欢看得远,但我对自己能看多远的能力也是怀疑的。我一直认为,自己并没有比其他人更聪明,潜意识中是带着弱者思维的。我做投资,会有很强的同理心,并不认为我在认知上能超越市场一大截。那么我喜欢的东西,别人应该也会喜欢。我不喜欢的东西,别人也不喜欢。反过来想,那些特别喜欢坚持、抄底的人,潜意识中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。由于这种弱者思维,我做投资,就更偏向于右侧买入和及时止损,相信市场绝大多数时候是对的。

  我很喜欢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台大毕业典礼讲的一句话:我们坦承面对错误、谦卑的寻找帮助,拯救英伟达的存续。这些特征对于像你们这样最聪明、最成功的人而言,是最难养成的!

  这种谦卑,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谦卑,是要发自内心真正这么去思考。我们要承认,人性就会造成不客观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。不客观,会成为我们投资中的弱点。

  从2007年开始,上游资源行业的牛市就结束了,也伴随着盈利高增长的消费、制造景气度投资的崛起。要让今天的过去成功的投资者重新接受上游资源,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我本身是一个关注企业盈利增长的基金经理,指数这两年在制造消费行业股确实没有什么机会,所以选了更便宜的传统能源行业。投了这些上游资源后,也对这类公司的投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  这两年我们在红利资产中的上游煤炭和石油、水电、运营商都赚到了钱。这些股票既能防守,也可以进攻。而且,当时我是用进攻的思维方式去买红利资产的。真的要防御,不如直接拿现金。记得2021年10月的时候,全市场都觉得新能源和光伏景气度特别好。我们去调研发现,这两个产业的实业投资也很火爆,大家都在上产能。况且,资本市场对这两个行业的预期打得特别满。这意味着,即便这一批公司业绩符合预期,股价也涨不动了。

  我喜欢供需错配的投资机会,本质上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产能周期。我们看美国,也会发现他们有着自身产业周期的规律。从供需的角度看,2021年底的新能源产业,肯定不再是好的投资机会。于是,我们就先获利了结,出来看看。伴随着这个动作,那个时候自然仓位就下来了。

  到了2021年12月,我们又抓住了一个做医疗的公司,一个月净值涨了不少。到了2022年初,我们再一次把仓位降下来,这时候就找到了在港股上市的石油公司。这家公司的估值特别便宜,分红率也很高,成为了我的核心持仓。即便中间我也切换到其他方向,对这家海油公司始终保持一部分的仓位,也成了过去两年对组合贡献最大的股票。

  持有了石油公司,自然就会研究煤炭。那时候觉得煤炭的价格很低,如果电动车需求起来,对于发电的需求也会增加,自然就需要更多的煤炭。而且,煤炭行业的贝塔其实一般,我们赚到钱是因为把有阿尔法的公司找到了。

  我非常喜欢实事求是去做调研。为了搞清楚煤炭公司的利润情况,我去山西调研了好几次,自然能够重新审视这类公司,理解了为什么他们的分红率那么高。

  有些“中特估”的行业,因为商业模式有问题,是无法产生现金流的。我们对现在持仓的公司未来现金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,这类公司有着天然的垄断壁垒。比如说水电,是最便宜的发电,业务也特别稳定。如同前面提到的,我买水电是用来进攻的,不是防守。如果真的要防守,我就直接空仓了。任何一个在我组合的股票,我都是用来进攻的。

  当然,我们的持仓也会与时俱进。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,许多成长股已经体现了非常好的隐含回报率。我们也会把组合调整得更加均衡一些。本质上,我买的任何公司都是用动态的眼光去看,并不会被某种行业标签束缚。

  我觉得一个人要多走、多思考。有时候去调研公司,未必是现在的机会,多看不代表多动。好的投资者会一直等待符合他目标的机会出现。我的原则是,多看少动。我比较喜欢把时间投入到深度思考中,少花精力去博弈。有些股票,都是在博弈别人的预期。这样做投资,可能胜率不会很高,而且也会很累。少做一些博弈,整个人会轻松很多。

  回归到做投资的初心是什么?我希望是赚到企业获得现金流的钱,不是想去割韭菜。我个人觉得,做博弈的初心会有问题,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。

  每一个基金经理都或多或少会被大家贴标签,但我底层的风格是,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。我的投资组合,没有刻意去迎合别人,也不需要被认同。大家认识我的时候,可能是2020年抓到了那几个十倍股,包括光伏的十倍股和口罩的十倍股。于是,许多人就会认为,我只会做成长。事实上,早在2017年我就买了某白酒龙头和白电龙头。当时大家都喜欢买小票,也不理解为什么我去买这样的白马股。等到2019年“茅指数”涨起来的时候,我已经拿了这个白酒龙头好几年了。

  投资做得好,必然要面对孤独。这种孤独,又天然和人性违背。人在抱团的时候,总是没那么孤独。我们在2017年买白酒龙头的时候,也很孤独。现在的市场环境,我也是孤独的。所以完美体育,我很少参加各种聚会,公开采访也非常少。

  任何个股短期跌15%,我就会有一个止损机制,要么先清仓,或者卖掉50%。这么做的好处是,先清空自己的大脑。许多人会觉得跌下来后,市场已经见底了,选择继续扛着。我们认为,市场能跌到什么位置,是预测不了的。但我能做的是,不能让产品净值出现快速下跌。这就像打网球的时候,每一次都是专注在下一个击球,不要去想过去的成绩。我买股票,会让自己忘记成本。曾经有一位投资大师说过,砍掉亏损,让利润奔跑。这句话要做到很难,不过我在这方面的心态调整能力还算比较好。

  就像前面提到的,去年如果没有对AI做止损,后面会亏很多钱。即便我此前内心非常看好AI,但也不能让自己的观点导致净值再出现亏损。许多人担心,万一卖在底部怎么办?我克服了这方面的心理压力。我觉得渠道怎么骂我没关系,重要的是对产品净值负责。

  这里面分享一个小故事吧。2022年10月我阶段性把煤炭股卖掉过,到了12月又买回来了。当时就有渠道说过这个事情。我自己觉得,如果真的没有办法看那么远,那么阶段性卖掉再买回来也很正常。我这么做,本质也是承认自己没有那么聪明。

  我觉得整个复胜这家公司的气质,是一种实事求是,我们追求的是稳中求胜。我们做投资不怕丢脸,唯一的目标是真心为客户赚钱。包括我自己的钱,也是买我管理的基金。

 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,一般场合我是很少出来谈观点的。我一直觉得,自己的观点可能会错,或许过几个月之后,我的观点又会发生改变。我并不希望,自己出来讲话是证明自己很牛,也不希望去坚持在一个已经发生变化的头寸上。还是回到前面打网球的例子,我觉得优秀的网球选手,是善于打逆风球的人。为什么纳达尔那么厉害,就是他有着打不死的特点。

  我们公司最艰难的阶段是2020年开年,那时候大部分人都赚了10%以上,我们开年产品是-10%。之后依靠抓住光伏和口罩中的几个十倍股,实现了让人满意的业绩回报。

  当然,市场未必喜欢我们这样懂得认错、承认自己弱点的投资人。大家总是喜欢追求完美的净值曲线。一旦基金经理的曲线不好,就觉得你不行了。

  我更享受孤独。就像我们都很喜欢健身,这也是一种孤独的运动。但是孤独的健身,最终能给我们带来健康的体魄。

  是的,我做投资也是冲着价值去的。事实上,我从来没有做过主题投资。像2020年的那个做口罩的公司,我也是基于价值的逻辑去买的。只是有些股票我会拿很久,等到卖出的阶段时,可能已经到了主题投资的泡沫期。我卖股票的逻辑也很简单,就是涨不动了。回到前面说的止损极致,一旦个股跌了15%下来,我就考虑是否需要卖掉了。

  每天,我都会清空自己的大脑,问自己重新给我一笔钱,我还愿意买这些股票吗?做主题投资会很累的,本质上我不喜欢把投资做得那么累。

  我一直有个观点,要做好投资,必须保持充足的睡眠。我自己的睡眠时间也是比较长的,不会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。本质上,如果一个生意是对的,你会越想越清楚。做投资,也是要建立认知上的复利效应。没有复利的事情,会越做越累。大家和我交流的时候,都希望听到一些醍醐灌顶的思维。事实上,许多我讲的东西并不复杂,在一些细节上的研究,也没有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看得那么细。但我觉得,模糊的正确更重要。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,即便把各个细节搞得再清楚,也看不清一个公司的全部样子。

  确实,我是一个很喜欢深度思考的人。我有个习惯,没事就会不断做笔记,把自己看的书、想的一些东西,记录下来。以买房子这个事情为例,我在这个过程中对上海各个主要小区做了很多研究,包括容积率、户型、楼层等等。而且还看了很多书,理解人口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流动的方向。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有一种“冥想症”,脑子不断在想各种问题。

  我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现代科学派,是一个比较谦卑的人。现代科学派的基本原理是,不迷信任何权威。我做任何决策都是基于客观的科学。你看很多物理科学的发展,一开始大家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那套就是正确的,到后来又认为牛顿的三大定律是对的,再到后来爱因斯坦推出了相对论,超越了牛顿的力学。今天大家又在不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寻找新的科学真理。亚里士多德、牛顿、爱因斯坦都是很伟大的科学家,但科学就是不断质疑权威。我也在不断自己怀疑。我不迷信任何的权威,只相信通过科学的方,实现不断的进步。

  从价值观的角度上,我很讨厌割韭菜以及博弈,内心也是很相信时间价值的。我们和渠道合作的时候,很多都是沟通了好几年才落地合作。一年不够就两年,两年不够就三年。我们去争取一笔核心客户的投资,也是希望通过足够长的时间,让对方慢慢了解我,懂得我在做什么。也有渠道和我们提过,复胜的产品和其他私募之间的相关性很低,甚至是负相关的。我觉得还是和我们的选股视角有关。

  我们内部有一个研究的标准:如果研究员要覆盖5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,需要专门写报告做申请。我们是天然排斥小市值公司的,这类公司的业务不太稳定,对我们组合的贡献也不会很大。

href=""

搜索